劇情介紹
本文作者“痞影人科萊昂”,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1992年版《新龍門客?!罚瑢а堇罨菝?/P>
2014年《繡春刀》的上映,很大程度上為內(nèi)地武俠類型片以及武俠片影迷們打了一劑強力的興奮劑,而《繡春刀2》的上映,更讓人們對這一早已瀕臨死亡的片種重燃信心。的確,曾經(jīng)我們可以在宿舍里聊一晚上的《龍門客?!罚梢员涣智嘞硷椦莸臇|方不敗迷得神魂顛倒,也可以談起胡金銓、徐克來滔滔不絕...
《繡春刀》(2014)
然而,進入新千年之后,香港武俠片的逐漸式微,讓很多影迷們失望不已,出自李安之手的《臥虎藏龍》如曇花一現(xiàn)一般,除了催生出一大批跟風之作外似乎并未對這一局勢帶來太大改變,而作為繼胡金銓后最重要的華語武俠片導演,2000年之后的徐克盡管繼續(xù)著武俠片的創(chuàng)作,先后拍攝了《蜀山傳》(2001)、《七劍》(2005)、《龍門飛甲》(2011)以及《狄仁杰之通天帝國》(2010)、《狄仁杰之神都龍王》(2013)等多部武俠電影,然而這些作品大多是毀譽參半,作為80年代以來武俠電影乃至香港電影的領軍人物,徐克新千年之后交出的答卷實在難以讓人滿意。
張藝謀的《英雄》至今都是一部毀譽參半的電影
而縱觀其他內(nèi)地港臺導演的作品,則更加讓人目不忍視,《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4)、《錦衣衛(wèi)》(2010)、《血滴子》(2012)、《四大名捕》(2012)、《太極》(2012)等坐擁大投資、大導演、大演員、大制作的武俠電影層出不窮,然而這些影片除了明星大腕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外,并沒能使武俠片得以死灰復燃,更別談如何發(fā)揚光大了。
曾經(jīng)如日中天的香港本土武俠片,究竟是如何落敗至今天這種地步?
早期武俠片的興起--有“俠”無“武”
《女俠李飛飛》演職員在蘇州拍攝外景時合影,自右而左:高梨痕、邵逸夫、吳素馨、徐紹宇、邵醉翁
回看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的武俠片 ,可能還要從上世紀20年代邵醉翁創(chuàng)辦的“天一”公司說起,“天一”公司在創(chuàng)立之初就以尚古為口號,拍攝的影片極注重娛樂性。而五四運動之后,中國民間出現(xiàn)了大批小說作家,其中武俠小說亦在此時興起,當時出現(xiàn)了“南向北趙”等武俠小說作家,誕生了《江湖奇?zhèn)b傳》、《蜀山劍俠傳》等膾炙人口的武俠作品,而此時嗅覺靈敏的“天一”公司首先聞到了其中的商業(yè)氣息,1925年由邵醉翁拍攝的《女俠李飛飛》率先面世,影片帶有明顯的武俠元素,同時與中國傳統(tǒng)倫理觀相一致,即推崇“行俠仗義”的江湖道義以及“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滿結局,嚴格來說,《女俠李飛飛》雖算不上正統(tǒng)的武俠片(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影片中缺少“武”而徒有“俠”),然而毋庸置疑本片還是開創(chuàng)了中國武俠片之先河,為之后香港武俠電影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石。
《火燒紅蓮寺》的誕生--一口氣拍了18部
1928年《火燒紅蓮寺》劇照
至此以后,在商業(yè)為首的早期中國電影行業(yè)中,由于“武俠片”有著投入小產(chǎn)出快易取材等多種優(yōu)勢,除了“天一”公司外,“明星”、“大中華百合”、“新人”等公司紛紛效仿,從20年代中后期開始,拍攝了《火燒紅蓮寺》(1928)、《飛劍女俠》(1929)、《俠盜一枝梅》(1930)、《荒江女俠》(1930)等多部武俠片,最早出現(xiàn)的這一批武俠片廣義上又被稱作“神怪武俠片”,即影片大多將神怪元素和武俠元素融合在一起。
早期武俠片受到好萊塢電影《三劍客》的影響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當屬“明星”公司1928年拍攝的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影片受到了包括《俠盜羅賓漢》、《三俠客》在內(nèi)的好萊塢影片的影響,用土法研制出特技,并在前作《女俠李飛飛》的基礎上大量增加了動作場面,即俠客專屬的刀光劍影、飛檐走壁等,其中大火燒掉紅蓮寺的一幕可謂早期中國電影史上的經(jīng)典鏡頭,與此同時,影片上映后出現(xiàn)了萬人空巷的空前景象,在商業(yè)上取得重大成功,在此之后,“明星”公司又相繼拍攝了共18集《火燒紅蓮寺》,1928-1931年間,各大電影公司出品了200余部武俠片,掀起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武俠熱”。
武俠片被迫轉(zhuǎn)移陣地--從上海至香港
盡管20年代末期的中國電影屆曾掀起了一陣“武俠熱”,然而這一熱潮并未持續(xù)太久,1931年國內(nèi)局勢動蕩,素有“東方好萊塢”之城的上海受到各方勢力波及,國民政府下屬的電影檢查委員會下令查禁包括《火燒紅蓮寺》在內(nèi)的所有宣揚怪力亂神的電影,加之民間批評此類武俠片過于注重商業(yè),內(nèi)容對年輕人造成負面影響等,有關當局全面禁止包括武俠片在內(nèi)的武打片種,這一波武俠神怪片熱潮也由此戛然而止,不少導演因此由上海轉(zhuǎn)至香港,并于1935年在香港拍出了第19集《火燒紅蓮寺》, 當時戲院的廣告這樣寫道:“賽鐵拐神杖寶貝,豪光萬丈,金羅漢搖袖祭神鷹,瑞氣千條,活僵尸毒害向藥山,散發(fā)吐霧,飛道人不敵呂宣良,斷頭噴血。” 武俠電影的傳統(tǒng)也在香港得到傳承。
“天一”公司創(chuàng)始人邵氏兄弟,30年代后期公司遷至香港
30年代中后期于香港出現(xiàn)的一些列武打片多以粵語拍攝,影片雖延續(xù)了上海時期此類型片的特征,然而受到抗戰(zhàn)形勢的影響,此時的香港武俠片并未真正得以發(fā)展,而此時的武俠片也大多統(tǒng)稱為武打片,代表作包括《神鞭俠》、《方世玉打擂》、《紅衣俠》等武打片。
1939年由洪叔云執(zhí)導的《大破銅網(wǎng)陣》普遍被學術界看作30年代香港武俠片的起始,從1939年到1941年,相繼出現(xiàn)了10多部改編自中國古典武俠小說的電影,包括《七俠五義》、《小五義》等,這些武俠片繼承了上海時期武俠片的優(yōu)勢,為戰(zhàn)后香港本土武俠片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從《黃飛鴻》到《如來神掌》--特效技術的興起
香港本土武俠片直到戰(zhàn)后才真正得以發(fā)展,1947年,任彭年拍攝的《女鏢師》和但杜宇執(zhí)導的《新天方夜譚》相繼誕生,影片在早期上海武打片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并聘請了鄔麗珠、任艷等一批武俠演員主演,到了50年代初期,香港武俠片已日臻成熟,這一時期有一個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即是黃飛鴻系列電影的開山人物--胡鵬,1949年,胡鵬由廣東來到香港,自行組建電影公司,與1949年開始拍攝《黃飛鴻傳》(上下集),影片摒棄了早期的神怪打斗元素,標榜嶺南正宗武術,黃飛鴻作為廣東武術名家,自然容易受到粵語地區(qū)人民的關注和喜愛,當時聘請了武俠名角關德興飾演黃飛鴻這一角色, 50年代香港電影界一共出品了60余部黃飛鴻電影,而其中只有兩部非關德興主演,不僅如此,在70年代關德興又赴香港無線電視臺主演了多部黃飛鴻影視作品,可以說黃飛鴻成就了關德興,而關德興也成就了黃飛鴻。
演了一輩子黃飛鴻的關德興
盡管早期的黃飛鴻電影仍存在粗制濫造的痕跡,然而導演胡鵬作為戰(zhàn)后香港武俠電影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確為香港武俠片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所拍攝的這些影片注重南北兩派武術的融合,并啟用了大量北派武師充當演員,包括對七八十年代武俠片有著杰出貢獻的電影人林蛟、袁和平、石堅、劉家良等等,在當時出現(xiàn)的幾十部黃飛鴻系列電影中,這批演員也在長期的參演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片場經(jīng)驗,為之后的香港武俠片乃至功夫片累積了大量經(jīng)驗、人才。
1964年《如來神掌》(上集)宣傳海報
進入60年代后,黃飛鴻系列逐漸式微,武俠片創(chuàng)作開始向港臺新派武俠小說取材,同時積極培養(yǎng)新式武術特技人才,并積極發(fā)揮聲音優(yōu)勢,結合刀劍、爆破等武術特效,大大增強了視聽體驗,與此同時,007式的諜戰(zhàn)片以及意大利“面條西部片”在西方興起,而此時的日本也誕生了大量武士片,其中不少影片都曾在香港本土上映,先進的香港電影人當然不會放過這一向外學習的機會,他們苦心鉆研、學習其中的特技技巧以及敘事方法,例如將早期的“吊威亞”進行改良、出現(xiàn)了替身演員、豐富鏡頭語言等多種方式,此時期誕生的《如來神掌》系列電影即是最好的佐證,影片中出現(xiàn)的巨大手掌和腳掌在以往華語電影中可謂前所未有,影片特技師盧寄萍將模型特技與手繪相結合,將人手與電影技術完美融合,才造就了“如來神掌”的震撼效果。
《如來神掌》中的巨大腳掌
邵氏影業(yè)開創(chuàng)的新派武俠
六七十年代香港武俠片基本是邵氏的天下
70年代開始,香港武俠片已自成一派,不僅吸引了本土觀眾,同時來自各地的海外華人乃至歐美觀眾亦被這一東方獨有的片種而深深吸引,在此時期出品武俠片最多的當屬“邵氏”影業(yè),在60年代末期,邵逸夫就已經(jīng)意識到當時的國語片和黃梅調(diào)影片已經(jīng)在走下坡路,于是,邵逸夫開始另辟蹊徑,于異軍中突起,開辟了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的香港新派武俠道路。
胡金銓在《俠女》(1970)片場
彼時邵逸夫帳下有兩員大將,胡金銓和張徹,其中張徹于1966年策劃的《鴛鴦奇?zhèn)b》和《文素臣》在票房和口碑上表現(xiàn)均不算成功,影片并未完全摒棄舊派武俠的特點,觀念保守,打斗場面乏善可陳,直到1967年的《獨臂刀》問世,影片在動作場面上進行了大量革新,融合了南北兩派所長,在票房和口碑上均取得了矚目的成績,與此同時,胡金銓于1966年拍攝的《大醉俠》同樣獲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胡金銓在此片中發(fā)揮了其擅長“塑俠”的特長,塑造了傳統(tǒng)武俠片中的“女俠”、“丐俠”等江湖人物,武打場面極具風格化,而由此奠定了此后胡金銓的作品風格,這部片在港臺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qū)都廣受歡迎。至此,邵逸夫信心大增,決定將新派武俠的路線進行到底。此后,邵氏又接連出品了《金燕子》(1968)、《十三太?!罚?970)、《天涯明月刀》(1976)、《流星蝴蝶劍》(1976)、《三少爺?shù)膭Α罚?977)等多部新派武俠片,并培養(yǎng)了王羽、楚原、程剛等武俠片編導和演員。而胡金銓在執(zhí)導完《大醉俠》之后,輾轉(zhuǎn)港臺兩地,拍攝了包括《龍門客?!罚?967)、《俠女》(1970)、《忠烈圖》(1975)、《空山靈雨》(1979)等一批極具個人風格的武俠作品,也由此奠定了自己“武俠片大師”的地位。
1979《空山靈雨》
香港武俠片在張徹、胡金銓等人的努力下繼續(xù)發(fā)揚光大的同時,70年代末期以后逐漸演化成了另一片種--功夫喜劇片,功夫喜劇誕生的原因,一方面是觀眾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李小龍的逝世使得功夫片這一空擋急需補上,此時深居幕后多年的武術指導得以來到臺前,成龍、袁和平等武師受到重用,這批演員將京劇中的武打雜耍動作融入功夫片中,拍攝了《蛇形刁手》(1978)、《醉拳》(1978)等一批功夫喜劇,同樣贏得了觀眾的叫好聲,形成了與傳統(tǒng)武俠片分庭抗禮的局勢。
從李連杰版《少林寺》到徐克版《黃飛鴻》
進入80年代,武俠片繼續(xù)衍生發(fā)展,1981年中原公司來到內(nèi)地,首次遠赴河南少林寺拍攝了少林武術片《少林寺》,影片啟用有武術功底的新人李連杰為主演,上映后在海內(nèi)外均取得了票房佳績,由此催生了之后一大批少林寺題材電影,包括1984年由《少林寺》原班人馬拍攝的《少林小子》、《新方世玉》(1984)、《南北少林》(1986)等;同時另一方面電影人將奇門法術以及鬼怪僵尸加進傳統(tǒng)武俠片中,發(fā)展出《奇門遁甲》(1982)、《僵尸先生》(1985)系列,而之后新藝城拍攝的《最佳拍檔》系列以及成龍主演的警察故事系列電影也可以看作是傳統(tǒng)功夫武俠片與現(xiàn)代都市元素的完美融合。
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1982),將武俠元素與少林題材完美融合
與此同時,七十年代香港電視業(yè)得到空前發(fā)展,無線、港臺、rtv等電視臺大量啟用新人擔任編導,制作本地節(jié)目,這一機遇也吸引了當時從海外學成歸來的許鞍華、徐克、嚴浩、黃志強、方育平等人加入,同時電視臺還開辦訓練班積極培養(yǎng)新人,包括之后香港電影界的中流砥柱杜琪峰、關錦鵬、林嶺東等人均出自訓練班,70年代末期之后,這批在電視業(yè)得到充分訓練的新人開始涉足電影行業(yè),于是,在1978年,香港新浪潮洶涌襲來。
年輕時的徐克
香港新浪潮的導演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他們既學習了當時歐美的電影藝術,對西方電影甚為著迷,同時又接受了本土文化的熏陶,對香港文化有著極強的認同感,各自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拍片風格和觀念,例如許鞍華擅長拍攝底層民眾的平凡生活,對武俠片分外著迷的徐克,以及作品極具寫實風格的方育平等。
徐克和胡金銓
作為香港新浪潮的主將之一,徐克義不容辭挑起了80年代武俠片拍攝的重任,自1979年拍攝第一部武俠片《蝶變》以來,徐克于80-90年代依次拍攝了《地獄無門》(1982)、《新蜀山劍俠》(1983)、《笑傲江湖》(1990,與胡金銓等人聯(lián)合導演)、《青蛇》(1993)、《刀》(1995)等多部武俠片,接受過西方電影觀念熏陶的徐克更是聘請好萊塢特技專家進行指導,注重影片的視覺效果,將傳統(tǒng)特技與電腦特效相結合,不僅為影片增加了視聽效果,同時也為香港本土培養(yǎng)了一系列技術型人才,如之后為多部影片擔任美術指導的葉錦添、奚仲文等正是在此時累積了大量經(jīng)驗,也為之后香港電影美術造型的轉(zhuǎn)變打下了重要基礎。
李連杰和關之琳主演的《黃飛鴻》(1991)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徐克還將五六十年代風靡一時的黃飛鴻系列電影進行重新創(chuàng)作,請來李連杰擔任主演、袁和平擔任武術指導,拍攝了《黃飛鴻》、《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黃飛鴻之龍城殲霸》等黃飛鴻系列電影,徐克在前人的基礎上,將黃飛鴻塑造成一位民族英雄的同時,對其性格和能力上的缺陷也并不回避,例如其與十三姨初次會面時因語言和文化差異而鬧出丟人的舉止,以及雖身懷絕世武功卻仍處處碰壁的尷尬;同時徐克還使用一系列廣角鏡頭以及仰拍鏡頭展現(xiàn)黃飛鴻的英雄氣概。
90年代出現(xiàn)的其他武俠片
除了徐克執(zhí)導的一系列武俠電影外,這個時期同樣出現(xiàn)了一大批出自其他導演的武俠片,例如李惠民執(zhí)導、徐克等編劇的《新龍門客?!?、程小東執(zhí)導的《倩女幽魂》系列和《笑傲江湖》系列、林嶺東拍攝的《新火燒紅蓮寺》、陳木勝拍攝的《新仙鶴神針》、王家衛(wèi)拍攝的《東邪西毒》等,均是此時期武俠電影的優(yōu)秀代表。
王家衛(wèi)《東邪西毒》(1994)
合拍片的興起,武俠片的沒落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胡金銓、張徹的相繼去世,以及袁和平、劉家良等武術指導的老齡化,洪金寶、元奎、元彪又逐漸退居幕后,加之成龍、李連杰等功夫巨星遠赴好萊塢尋求發(fā)展,香港武俠片的發(fā)展一度陷于停滯,也正因為香港本土人才的嚴重匱乏和外流,兩岸三地的合拍片也由此興起。
李安《臥虎藏龍》(2000)
2000年由李安導演的武俠片《臥虎藏龍》橫空出世,影片啟用了內(nèi)地港臺的多位知名演員,獲得了包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內(nèi)的多個國內(nèi)外獎項,此后,合拍片陡然興起,其中包括內(nèi)地導演拍攝、港臺乃至日韓演員主演的影片,如張藝謀執(zhí)導的《英雄》、《十面埋伏》,陳凱歌拍攝的《無極》等影片;也有香港導演執(zhí)導,啟用內(nèi)地演員主演的影片,如徐克拍攝的《七劍》、《龍門飛甲》、《狄仁杰》系列,于仁泰拍攝的《霍元甲》,袁和平拍攝的《蘇乞兒》,陳可辛拍攝的《武俠》,劉偉強拍攝的《血滴子》、陳嘉上拍攝的《四大名捕》系列等等,然而這些影片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票房尚可口碑糟糕,翻看以上電影的豆瓣評分,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由香港導演拍攝的武俠片大多處于4分、5分檔,連6分以上的都屈指可數(shù),而最近一部由香港導演拍攝、內(nèi)地演員參演的武俠片《三少爺?shù)膭Α芬彩侵挥锌蓱z的4.9分,評價相當糟糕...21世紀剛開始(甚至更早),就已有人喊出“港片已死”的口號,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口號似乎越來越響亮也越來越難以反駁,而曾經(jīng)作為香港片種中獨一無二的武俠片,想必也很難在“港片已死”的口號中獨自存活,而將武俠片放置在這樣一種尷尬的境地中,除了電影人外,相信受傷最深的一定是那一批老港片迷以及武俠迷們...
2011年徐克執(zhí)導《龍門飛甲》
如果有人要問我最近的一部還能看的香港武俠片是哪部,恐怕我一時之間也很難回答的出來,當然,如果一定要從21世紀的影片中選出一部,恐怕我還是會選《龍門飛甲》,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對徐克堅持武俠創(chuàng)作的肯定和信心,回看胡金銓等武俠電影大師,他們的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生涯也不過三四十余年,所拍之作也并非部部精品,而如今一人扛起武俠電影大旗的徐克,也即將邁入他創(chuàng)作生涯的第四十個年頭,從最早的《蝶變》開始,到現(xiàn)在的《龍門飛甲》,想必一定需要十分的熱情與十分的熱愛才能始終堅持武俠片創(chuàng)作近四十年不動搖,盡管在這之中有過彷徨也有過失手,但也請別忘了這條路現(xiàn)在乃至將來都會越走越孤獨,也越走越艱難,當商業(yè)利益日漸成了電影人的終極追求時,你無法也不能苛求任何一位電影人會成為例外;而徐克2014年拍攝的《智取威虎山》也證明了自己才華猶存,盡管這并不能算作武俠片,盡管這依然是一部存在些許不足的電影。
已經(jīng)67歲的徐克能否再創(chuàng)武俠片的輝煌
一位優(yōu)秀的電影人必然能去主動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去主動適應科技的進步,當普通的刀劍打斗已無法滿足觀眾需求時,徐克開始了他的新探索,于是有了3d的《龍門飛甲》,于是也才有了改編自樣板戲的《智取威虎山》,而我相信能拍出艷驚四座的《智取威虎山》的徐老怪,一定能再拍出艷驚四座的新武俠作品,相信許多影迷和我一樣,仍舊期待著香港武俠電影東山再起的那一天...
最后,引用《笑傲江湖2》中的臺詞為本文作結:
天下英雄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 鴻圖霸業(yè)談笑間,不勝人生一場醉。 提劍跨騎揮鬼雨,白骨如山鳥驚飛。 塵世如潮人如水,只嘆江湖幾人回。
(全文完)
本文作者“痞影人科萊昂”,現(xiàn)居barcelona,目前已發(fā)表了6篇原創(chuàng)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qū)。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痞影人科萊昂”關注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