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歐福克(volker olles)
漢末道教的“二十四治”是洞天福地的重要文化淵源之一,其獨特的宗教與社會組織形式開啟了兩千年的道教歷史,并成為后世各處名山的一種“原型”。歐??瞬┦康摹抖闹卧L道記》原連載于“行腳成都”,回憶并記錄了他1998年至99年間往來于川西平原,尋訪漢末道教圣地的經(jīng)歷。現(xiàn)蒙歐??瞬┦渴跈啵B載于此。
新津觀音寺山門/歐福克(volker olles)攝影
成都最年輕的市轄區(qū)——新津區(qū),原來是歷史悠久的新津縣,而且在早期天師道的宗教地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津是四處古治的所在地:稠稉治、本竹治、平蓋治及平岡治(后者一說在夾江)。因此,我曾多次前往新津,對這塊充滿靈氣和文化的寶地產生了濃厚的感情。新津四治中,唯平岡治沒有留下任何遺跡,近年有同仁考證,認為此治并不在新津,而在夾江南安鄉(xiāng)。稠稉治至今為道教圣地,故事也最多。本竹治和平蓋治則均成為了佛教寺院的所在地,雖未能傳承道教法脈,但仍屬巴蜀的神圣空間。平蓋治位于九蓮山,地處新津永商鄉(xiāng)寶橋村境內,有名馳遐邇的觀音寺。觀音寺創(chuàng)建于宋代,今因兩座明代大殿中的壁畫和塑像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比起道教平蓋治的建立,這是很晚的歷史階段,但正因為觀音寺的存在,九蓮山的勝景至今得以保存。
宋代道書《云笈七簽》卷28有這么一段記載:“平蓋治,山在蜀州新津縣,去成都八十里。前山下有玉人,身長一丈三尺。昔吳郡崔孝通于此山學道,得飛仙。山西有大江,南有長山,北有平川,中有龍門。治應婁宿,陰人發(fā)之,治王千年?!睋?jù)此,平蓋治是仙人崔孝通修煉、飛升之所,在道教的傳說和宗教地理中有著牢固的基礎。一直到唐代,平蓋治有道教宮觀;據(jù)清代道光年間編纂的《新津縣志·山川》,這座道觀名叫巖灘觀。然而,到了唐末,平蓋治的道脈已衰落;雖然道觀的遺跡猶存,但已經(jīng)沒有道士居住了。905年,高道杜光庭(850–933)完成了一部《道教靈驗記》,書中講述了一則發(fā)生于890年的靈驗故事,說明當時平蓋治的廟宇雖已無人經(jīng)營,但仍舊有神靈守護,誰在那里做破壞或偷盜,都會受到上天的懲罰。這則故事的題目為《蜀州新津縣平蓋化被盜毀伐驗》,按唐代的行文習慣以“化”代“治”。
蜀州新津縣平蓋化,即第十六化也,神仙崔孝通得道之所,真像存焉?;杏袢耍L一丈,見則天下太平。殿左有玉女泉,水深三四尺,飲之愈疾?;?,當山之半有榑木,樹徑六七尺,居人常聞其下有考楚號叫之聲,莫知所以。大順元年丁未,山下居人何六者,性本兇悍,不懼罪福,因值干戈,化中無道流棲止,乃殷拆屋宇,采伐林木,為樵薪以貨之,固有日矣。一旦,詣山前僧舍中求水漿,以救其渴乏。僧素與相識,聞其聲哀切,出門視之。見其仰面反手,如被拘縛,喉口喘急,流涕于口,問其所疾,答曰:“我為毀平蓋化屋宇,斫伐樹木,今有黃衣使者,追捉擊縛,將往榑木樹下地獄中考問去,渴乏既甚,乞少水相救耳?!币运c之,良久徑去,死于榑木之下,鄉(xiāng)里共所知焉。又有人取水泉側古跡雕塑二玉女,以為奇玩,傳于人間,既無玉女之像,泉畔小舍,亦被人毀拆。近化居人,見擒取盜玉女人生魂入化中,其人遂風癩焉。(載《云笈七簽·卷122》)
這則靈驗故事提及的“僧舍”及僧人表明,唐末平蓋治附近已有小型的佛教寺廟,但古治本身還沒有轉為佛寺。觀音寺建立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有傳說是張商英故宅轉為寺院。張商英(1043–1121),蜀州新津人,北宋后期官員、政治家、文人,自己支持當時盛行的“三教合一”宗教觀。他撰寫并編輯過道教文獻,但又特別崇尚佛教,入了禪門并撰有《護法論》一部。據(jù)傳,最初的觀音寺是張商英的家族“舍宅為寺”,但這個說法似乎無法考證。
九蓮山平蓋治觀音禪寺重修記(碑陰)/歐??耍╲olker olles)攝影
最權威的資料是一通立于1490年并至今保存在觀音寺內的石碑,上面刻有《九蓮山平蓋治觀音禪寺重修記》一文。據(jù)此碑文,觀音寺為“宋淳熙辛丑(1181年)創(chuàng)建,……吳都崔孝通修真于此,白晝升仙。杜天師諱光庭題詩?!в谠局?。”到了明代,觀音寺由僧人海金(碧峰禪師)恢復。碧峰禪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據(jù)說他常常來往于蜀王府,與蜀和王(1409–1461)關系密切。1432年,碧峰禪師已圓寂,福賓(大權和尚)與功德主(施主)趙子隆擴建觀音寺。福賓圓寂以后,由圓徹、圓歷二位徒弟繼續(xù)修廟,并“由樹富家,樹植千株,逐漸完美?!彪S后,圓徹、圓歷“遂謁去京師寺廟,廣結同袍。于是圓綱、圓鏡同心協(xié)力,誘諸檀越,大振山門?!痹诔W∩?、當?shù)毓賳T及社會各界施主的努力下,觀音寺發(fā)揚光大,成為了一方凈土及佛教圣地。
毗盧殿(建于1462年)/歐??耍╲olker olles)攝影
自宣德元年(1426年)至弘治三年(1490年),觀音寺先后共建殿宇十二重,其中毗盧殿兩側墻上之六幅壁畫,系根據(jù)《圓覺經(jīng)》中的十二圓覺菩薩繪制的。這些壁畫風格以工筆重彩為主,由當年蜀王請宮廷匠人專門來新津監(jiān)工繪制。1980年,觀音寺維修圍墻時發(fā)現(xiàn)“北京御用監(jiān)匠見宮”字樣,可見當時朝廷對觀音寺的重建很重視。最后,在圓綱和尚的倡導下,鳳陽府教授胡聰所撰《九蓮山平蓋治觀音禪寺重修記》被刻在了石碑上,碑立于大明弘治三年秋七月中元谷旦(1490年7月31日)。碑文末尾一段文字曰:“上誠有益于教化;要之,義在得夫現(xiàn)津踔絕刻厲、勤篤材智之徒,能張其師之道,以致夫多助內省,誠所以飛亮杰構,凌切霄漢,殆與山川相輝煥,稱名勝以南矣。不然,山自山,水自水,人物自人物,平蓋治不過一荒山耳,將何以膾炙人口,使功德同流于不磨哉!”碑陰記錄了諸位施主的姓名,且有杜光庭《訪崔孝通不遇》詩一首:
勢壓長江控八津,吳都仙客此修真。
寒江向晚波濤急,深洞無霜草木香。
江上玉人應可見,洞中仙鹿已來馴。
龍芝鳳草非難過,只要塵心早出塵。
1644年,張獻忠起義軍入川,省內大部分廟宇盡為焦土。新津遭受的破壞非常嚴重,全縣滿目瘡痍,荒無人煙。觀音寺當時能躲過此劫,堪稱奇跡,但因年久失修,亦破敗不堪??滴跷迥辏?666年),知縣常九經(jīng)率眾重修。乾隆五十年(1785年),又進一步培修。道光元年(1821年),復修觀音寺正殿。所以,無論今天對大清王朝的評論如何,對當時的四川而言,清朝統(tǒng)治意味著休養(yǎng)生息、恢復正常、重新繁榮。然而,到了咸豐年間,觀音寺又一次遭受損毀,原寺僅存十分之一二。咸豐末年,觀音寺又來了一位高僧——道松大和尚。道松號德青,俗姓周,什邡縣西鄙三十里丁家庵人。因為新津縣眾鄉(xiāng)紳的推舉,道松擔任了觀音寺的住持。當時“寺廟僅收租十五石,租錢一百千耳”,道松說得上是受任于危難之際。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無量殿,同治十年(1871年),修客堂、觀堂、香積。從光緒元年(1875年)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每隔數(shù)年都有修建、裝彩等工程,由于道松和尚聯(lián)合了全國各地大廟,大力募化功果,加上精心的安排組織,觀音寺面貌煥然一新,金身佛像,紅墻銅瓦,燦爛輝煌,寺里的僧眾又達到了二、三十人,宋明以來的盛況,再次重現(xiàn)于觀音寺。
民國初年,觀音寺又呈衰落之勢。后有本縣比丘尼覺鏡住持觀音寺,她苦心經(jīng)營,到處募化功果,其間得到了槐軒門人(劉門弟子)孫紹緯(字星五)的大力資助。觀音寺僧眾由比丘變?yōu)楸惹鹉峒磸拇碎_始。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培修了大雄寶殿。盡管此時的觀音寺沒有明清時那么興旺,但慕名來訪的名人接踵而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梁思成先生來川康考察,在參觀了觀音寺的壁畫以后,給予了“工整秀麗、備極妍巧”的贊嘆。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底,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來新津,并寫下《新津游記》一文,文中對觀音寺的壁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當時,新津縣是劉門的重鎮(zhèn)之一,因此觀音寺獲得了槐軒門人的關照,也一定受過劉門“三教合一”思想的影響。民國年間觀音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門、彌勒殿、準提殿、地藏殿、接引殿、毗盧殿、太師殿(內有張商英、文昌帝君、關圣帝君、斗姥元君的塑像)、大雄寶殿(即觀音殿)、無量殿、羅漢殿、千手觀音殿、摩光佛殿。在道松和尚住持觀音寺的時候,還修過玉皇樓、三仙殿、川主殿等;劉門或許在清末已對觀音寺產生了一定影響。毗盧殿內曾貼過一副百余字長聯(lián),作者為劉門創(chuàng)始人、儒家學者劉沅(字止唐,一字訥如,號清陽、槐軒,1768–1856);文曰:
溯賦界之維均,中外寧殊心性,天生至圣立極遐荒,守清靜以示閑存,本慈悲而戒殘殺,本當年化導夷俗之舊,概功利興而民情厭苦,華夏聿起空門,自秦遇金人,漢求經(jīng)教,唐迎佛骨,億萬眾顛倒紛云,競趨幻妄,楚英信奉滋之感,昌黎攘斥昧其源,意使學號異端,寂寞虛無相垢病。
思物則之同具,古今祇此彝常,果證菩提肇基忠孝,凈梵王足微家乘,檀特山匪棄妻弩,啟后世譏議廢倫之誣,惜浮屠盛而禪旨淪亡,闡揚賴茲上哲,故觀音顯跡,達摩面嵩,六祖?zhèn)骼?,?shù)千載淵源紹述,尚有典型,程子稱禮樂之遺,溫公謂范圍不過,可知功符儒理,定如般若漫寨嗷。
跟巴蜀劉門的無數(shù)其他遺跡一樣,此長聯(lián)已蕩然無存。觀音寺于1956年被公布為四川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經(jīng)過十年浩劫,僅存清代的山門、彌勒殿、接引殿和明代的毗盧殿、觀音殿。改革開放以來,觀音寺幾經(jīng)修繕,還新建有幾座佛殿。2001年入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境況雖大大不如從前,但仍是一方凈土。
1998年6月25日,我背著大背包從新津老君山出發(fā),來到了觀音寺,在此住宿兩天,并了解了平蓋古治的近況。當時的觀音寺有常住比丘尼15名,當家叫釋廣宣,系凈土宗道場,1986年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寺里的比丘尼們很好客,齋飯也非常可口。我記得由于當時的天氣很炎熱,自己基本上沒有胃口,但觀音寺的素齋中有一道菜,大概是魚香茄子的一種,茄子上薄薄一層辣椒油,使得再悶熱的夏日里也能吃得很香。寺廟里有不少古樹名木,樹上的鳥語好似絕美的交響曲。觀音寺的周圍全是稻田和果園,夜間只聽見數(shù)千青蛙的聲音;真給人世外桃源的感覺。這一切也提醒了自己,天師道的二十四治不僅是神圣空間,其實也是世界最早的一種自然保護區(qū)。像觀音寺這樣保存較完好的地方,還真有早期古治的遺風。
那次在觀音寺,我很幸運遇到了新津文史方面的大專家——新津縣文管所的顏開明先生。顏先生當時在觀音寺常常做講解,對寺里的文物了如指掌,而且有專門的辦公室。他送了我兩本有關新津文史的小書,與我分享了本地漢代崖墓石棺上“青龍白虎”畫像的拓片,并邀請我用唐代銅錢打卦。打卦的結果是“正正反反反”,即“上上”——我完全不懂算卦,蒙顏先生破解,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結果。他告訴我,他曾遇到過我的導師——柏林洪堡大學的常志靜教授,常教授以前也來過四川做學術訪問。顏開明是一位典型的地方學者。對于我自己在研究天師道二十四治的過程中還會采訪和尚、道士,顏先生表示很不理解,因為居住寺觀里的出家人一般對當?shù)氐臍v史并不太了解。雖然的確是如此,但在考察二十四治的現(xiàn)狀時,僅僅考慮到學者的立場和研究成果,當然是不夠的。顏開明和我即成朋友,在后來的很多年里一直到現(xiàn)在,還常常保持聯(lián)系,后來在新津也見過好幾次面。
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歐福克(volker olles)攝影
觀音寺最大的魅力在于,兩座建于明代的大殿至今保存完好:毗盧殿和觀音殿。毗盧殿是1462年修成的,里面供奉著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按照天臺宗的教理教義是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毗盧殿內東西兩壁的壁畫為全寺的精華,繪制于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年),包括十二圓覺菩薩、二十四諸天及十三個供養(yǎng)人像,以及佛龕背后的“香山全堂”,共7幅,共計面積94平方米,全部按照佛教《造像量度經(jīng)》的規(guī)定來繪制。其畫法采用了工筆重彩畫技法,以天然的礦物質為顏料,以石青、石緣、硃砂、黃丹、生漆、佛金和珍珠粉彩繪而成。所繪菩薩像,身材勻稱適度,臉龐面潤,鳳目下垂,櫻唇略閉;上身著短袖天衣,袒胸露肘,瓔珞雜飾;下著長裙,褶紋飄逸,極有風韻。十二圓覺菩薩是密教崇奉的著名菩薩群體。這十二位有望成佛的圓覺菩薩,其實是佛教教義概念化的產物,是一種象征,是佛教使教義形象化而設計的,并非實有其人。
觀音殿(建于1469年)/歐福克(volker olles)攝影
文殊、觀音、普賢三大士 /顏開明 攝影
觀音殿則為觀音寺的大殿,建于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面闊五間,進深十架椽,殿內現(xiàn)存塑像共有653尊,主供觀音三大士和五百羅漢像。文殊、普賢跏趺坐在須彌座上。觀音則跏趺坐在蓮花上,下為獨角怪獸,俗稱犼。繞過觀音三大士像,背后為峨眉山、普陀山和五臺山全景深浮雕像。正中飄海觀音手持凈瓶,腳踏鰲頭之上,置身在波濤洶涌的南海普陀山之中,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呼之欲出。塑匠大膽舍去了背屏、佛龕等塑造菩薩的程式和布局,而把觀音擺在南海的實景中,極為壯觀、生動。
飄海觀音 /歐福克(volker olles)攝影
無論身處毗盧殿的壁畫前還是觀音殿的塑像下,人自然會產生濃厚的敬畏心。古老的佛殿吸收了幾百年的香火,聆聽了無數(shù)善男信女們的祈求和僧眾的經(jīng)咒聲,這樣的歷史沉淀,如此強大的靈氣,只能以“不可多得”四個字來形容。然而,觀音寺這一“靈氣”最關鍵的地方在于,它不僅是文物,而是有香火、有人來朝拜、有出家眾守護的開放寺院。假如觀音寺中沒有香燭的芬芳和溫度,哪怕毗盧殿的壁畫和觀音殿的塑像保護得再好,恐怕也就沒有了生命力。
圓覺菩薩、文殊菩薩(作于1468年)/歐??耍╲olker olles)攝影
在毗盧殿大門右邊的圓覺菩薩、文殊菩薩之間,有一個長方形的題記,其文曰:“四川新津縣太平鄉(xiāng)繪壁信士鄭宏、同緣鄭氏五、男鄭希仁、鄭希道、洎家眷等,捐資繪畫圓覺菩薩、緊那、娑迦尊天一壁。伏愿夫婦修因有素,善業(yè)洪杰者。成化四年吉旦題?!边@就是說,最右邊圓覺菩薩及緊那(音樂天、歌神)、娑迦(六臂女神)二尊天的壁畫是新津太平鄉(xiāng)鄭宏及其家人捐資畫成的。
清凈慧菩薩(作于1468年)/歐??耍╲olker olles)攝影
清凈慧菩薩下的供養(yǎng)人(作于1468年)/歐??耍╲olker olles)攝影
在觀音殿正中觀音圣像下的石臺上有這樣的題記:“新津縣太平橋西街居奉佛喜捨信士江志先、同緣信女唐氏妙金、男江鎰、次男五兒、男婦杜氏、孫男黑兒一家眷等,謹發(fā)誠心,捐資塑妝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一尊、佛堂一座、棟柱二根。專祈家門清吉,子嗣繁昌者。時維皇明成化紀年丁酉春在正月吉旦書?!边@段文字記載了施主江志先及其家人的功德。由于文中出現(xiàn)次兒和孫子的乳名,這篇寫于1477年1月15日的題記給人格外親切的感覺。觀音寺這類題記很多,毗盧殿壁畫中還有供養(yǎng)人的畫像。這些遺跡至今向我們訴說著明代四川人的故事。
參考資料:
[1] 顏開明:《道教平蓋治與新津觀音寺》,《宗教學研究》1993.1–2。
[2] 潘夕潮:《道松高僧與國寶文物觀音寺的昔日風華》,《成都史志》2013.1。
[3] 顏開明:《蓮華接翠》(未發(fā)表)。
[4] 李長清:《南河往事·新津觀音寺的八百年滄?!罚胺街拘陆颉?019-07-30。
責任編輯:黃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