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在人類歷史與世紀文明中,“羅馬”所包含的豐富內(nèi)容和光輝傳統(tǒng),恐怕只有“中國”才能和它相媲美,特別是對西方人來說,從古至今千年百代,羅馬對于他們來說一直都是一個讓人震撼的名字。
它可以是一座名城,一個帝國,也能代表一個文明和一個時代。
西方人把希臘、羅馬尊稱位他們的“古典文明”
對于兩千年前的中國人來說,在他們第一次接觸到有關(guān)于羅馬的信息時,古人敏感的直覺就肯定它是一個偉大的文明,并給它取了一個中國化的名字——大秦。
“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大秦?!?/strong>
羅馬文明的鼎盛時期是共和國轉(zhuǎn)變?yōu)榍貒约暗蹏跗诘娜齻€王朝之際。(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兩三百年間。)
那個時候羅馬社會穩(wěn)定繁榮,史稱“羅馬和平”
萬里之內(nèi),無論東南西北都可以在羅馬城市中看到會堂、神廟、廣場、劇院、浴池、公路、引水道……羅馬文明首先就是城市的文明,公民社會的文明。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只有遺址了,歐亞非三洲大大小小的羅馬城市遺址很豐富,這些遺址中,帝國首都羅馬(今日意大利首都羅馬市)自然是首屈一指的,作為帝國心臟的存在,其中的文明遺址隨處可見。
而如今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存在著一群“石頭人”(人體化石)
他們以各種姿勢形態(tài)定格在那里,訴說著1900年前那場“末日”。
公元前79年維蘇威火山恐怖噴發(fā),大量灼熱的火山礫和熔渣涌入龐貝城……
當時那場災難已經(jīng)把龐貝城以及附近幾個小鎮(zhèn)子深埋于厚達數(shù)十米的火山灰中,反而使這些兩千年錢的城鎮(zhèn)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從18世紀中葉開始,龐貝古城經(jīng)發(fā)掘重見天日,便成為研究羅馬文明和羅馬藝術(shù)的最重要遺址。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guān)于這座城的故事也慢慢被人們發(fā)現(xiàn),并用各種推測、演繹出來,最后搬上了熒幕,成就了一部轟動一時的災難片《龐貝末日》。
2003年,著名英國暢銷書作家羅伯特·哈里斯推出了自己的長篇歷史小說《龐貝》。書中描繪的就是公元79年發(fā)生在意大利的維蘇威火山及摧毀龐貝城的突發(fā)事件和這場災難前后,不同階層,不同人的各種表現(xiàn)。
2014年2月,曾經(jīng)指導過《生化危機》系列的導演保羅·安德森拍攝了一部災難片《龐貝末日》,其實不管是原著《龐貝》還是電影《龐貝末日》都是來自歷史上的真實事件。據(jù)記載,那場災難在24小時之內(nèi)摧毀了高度文明的龐貝古城,城里5000民眾瞬間死于非命,1500年后龐貝古城才被人們從6米深的火山灰下挖出。
影片通過人物展示了古羅馬時期的豐富元素:
角斗士
在古羅馬,角斗士的身份其實就是為奴隸主賺錢的奴隸,角斗士們沒有選擇的權(quán)利,他們的命運只有生或死,角斗士們一直在努力做得事情就是讓自己活下去。古羅馬統(tǒng)治者有規(guī)定:如果角斗士能夠在奴役期間活著,就給予自由。
角斗士們的所有戰(zhàn)斗,都是在為自由而戰(zhàn),為平等而戰(zhàn)。
電影中,角斗士米洛與阿提克斯的形象就象征著人們追求自己與平等。
貴族
在電影《龐貝末日》中,貴族形象的設(shè)計存在一定的沖突,象征著上層社會的分歧與變革。
參議員昆塔斯是電影中最大的反派,作為羅馬帝國的大臣,參議員忽視人權(quán)的平等與自由,隨意擺弄他人的人生。
影片設(shè)計了兩個對比鮮明的貴族形象,昆塔斯的形象代表羅馬帝國的絕對權(quán)力。
卡西亞小姐的形象代表貴族社會的覺醒,她追求自由和平等,尊重個人形象。
兩種形象都是對羅馬帝國腐朽的上層社會的專制與強權(quán)的諷刺和批判,更反映了影片對人性覺醒的呼吁。
奴隸主
電影中奴隸主的形象就是公元2世紀至公元3世紀奴隸主的真實寫照,奴隸主們會通過各種手段來獲得奴隸,而奴隸中健壯的人就會被培養(yǎng)成角斗士,在斗獸場上進行角斗,并為此獲取金錢暴利。
奴隸主的眼里只有錢,電影中,火山噴發(fā)后,角斗士米洛打開了斗獸場的地下牢籠,釋放了所有的努力,憤怒的人們把奴隸主的副手活活打死,這并不是輕視人權(quán)的表現(xiàn),而是他們追求自由平等的吶喊,最后奴隸主們?yōu)榱颂由湾X上了船,然而港口早就被火山巖燒毀。
奴隸主死在了路途中,他們最后的下場就代表努力制度的終結(jié)。
大自然的力量
其實在整個龐貝末日事件中,火山都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它是一切災難的源頭,維蘇威火山代表著大自然的力量,這股力量安靜隱匿,一旦爆發(fā),便會帶來不可逆轉(zhuǎn)的后果。
這樣的力量,也撫平了人世間一些浮華與浮躁,帶走了痛苦和悲傷,也帶給世界一片寂靜。
其實看過電影的人都應該發(fā)現(xiàn)了,在維蘇威火山爆發(fā)的那一天,正好是角斗比賽,那天的比賽已經(jīng)失去了角斗的真正還以,而是一場接著比賽名義的大屠殺。
火山也利用自己的力量進行屠殺 ,那一天貴族們死了,奴隸主死了,在看臺上歡呼的平民也死了,同樣的,善良的人和追求自由平等的人也死了。
羅馬當時處于奴隸社會,奴隸們毫無權(quán)利可言,但對于羅馬公民來說,由于法制相對完善,加以經(jīng)濟繁榮,文化長生,不免令人有身處太平的“黃金時代”之感。
火山帶走了罪惡的人,也帶走了善良的人,似乎大自然的力量就是無情的,然而這對于奴隸來說未嘗不是一次解脫呢?
通過一次真實發(fā)生的災難,給了藝術(shù)家想象的空間,他們看著廢墟中一個個掙扎的人,想象著他們正在經(jīng)歷什么,他們之前又經(jīng)歷了什么,關(guān)于龐貝古城的故事是講不完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部電影,一本小說去了解一下這個事件背后的故事。
電影借助歷史上的真實事件作為創(chuàng)作源泉,雖然看似是個悲劇,但也向人們生動的展示了千年前羅馬人的生活,也生動地再現(xiàn)了古羅馬斗獸場的角斗運動,電影在角色定位與情節(jié)設(shè)計上傳遞了影片追求人人平等、反對奴隸制度的主題,同時表達了對大自然神秘而又隱秘力量的敬畏。
盡管這部電影豆瓣評分6.1,新聞?wù)f《龐貝末日》在北美遇冷,投資過億票房卻僅僅6900萬,其實從純粹的電影藝術(shù)角度來看,《龐貝末日》作為一部災難愛情商業(yè)片也是可圈可點的藝術(shù)作品。兩個跨越階級的人擁吻在一起,最后變成化石,永遠都分不開,這一對戀人確實是生不逢時,純粹的電影故事倒也充滿了傳奇的色彩。
畢竟在災難、奴隸制的對比下,愛情、友情顯得渺小又偉大。
末日浩劫,傾城之戀,生而自由人,死而自由魂。
文原創(chuàng),圖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