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文章與講話中征引過大量中國古代經(jīng)典的名句,極具啟發(fā)意義,意蘊深厚。習近平總書記對這些典籍的引用,充分說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和當代價值。對這些文獻,我們應該充分學習。其中,劉向《說苑》即為一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過的經(jīng)典。
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本名更生,沛郡豐邑(今屬江蘇徐州)人,漢朝宗室楚元王劉交之后,文學家、文獻學家,中國古代目錄學鼻祖。官至光祿大夫、中壘校尉。
《說苑》共二十卷,是劉向在奉命領校秘書時博采先秦到漢初的典籍文獻,分類纂輯而成,頗似一部小型類書。《漢書·藝文志》《隋書·經(jīng)籍志》都著錄《說苑》為儒家類著作,事實上此書也確實以闡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點為主旨。
本文就《說苑》中習近平總書記所引用之內(nèi)容進行簡單的梳理,分析其內(nèi)涵與現(xiàn)實價值。
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知識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學習是最根本的手段。中國的古圣先賢特別重視學習,古代經(jīng)典如《論語》《荀子》《禮記》等有很多相關的討論,涉及學習的態(tài)度、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目的等各個方面。劉向《說苑·建本》中也有這方面的內(nèi)容,如:“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保ā吨抡Z·要善于學典型》)此語完整的上下文語境為:
子思曰:“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吾嘗幽處而深思,不若學之速;吾嘗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見。故順風而呼,聲不加疾而聞者眾;登丘而招,臂不加長而見者遠。故魚乘于水,鳥乘于風,草木乘于時?!?/SMALL>
這段勸學文字中間部分,很容易讓我們想起更為人所熟知的《荀子·勸學》,實際上《大戴禮記》也有《勸學》篇,基本就是采自《荀子·勸學》。但很顯然,此類論述的源頭,當追溯到子思,或者確切地說,是子思的著作《子思子》。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春秋末戰(zhàn)國初重要的思想家。他是曾參的學生,而孟子則是他的再傳弟子。
下面我們對子思的這段論述稍加解釋?!皩W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這兩句所論為學習之目的。益,增加;礪,磨礪。儒家的學問是用世之學,學習不是盲目的,其目的在于增加才干,有所作為?!暗Z所以致刃”是用比喻的手法來講同樣的道理,亦如《荀子·勸學》所云:“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P>
“吾嘗幽處而深思”以下,皆為比喻論證,其含義有二:一是要付出刻苦的努力,不能幽處而空想,要切實地去學習,不要原地踏步,要登高遠望。二是要善于借勢。亦即《荀子·勸學篇》所云:“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P>
《說苑》所錄子思論學之語,可以在《孔叢子·雜訓》中找到文獻上的佐證,且可更豐富其內(nèi)涵?,F(xiàn)錄之于下:
子上請所習于子思,子思曰:“先人有訓焉,學必由圣,所以致其材也;厲必由砥,所以致其刃也。故夫子之教必始于《詩》《書》而終于《禮》《樂》,雜說不與焉,又何請?”
子思謂子上曰:“白乎,吾嘗深有思而莫之得也,于學則寤焉;吾嘗企有望而莫之見也,登高則睹焉。是故,雖有本性而加之以學,則無惑矣?!?/SMALL>
子上是子思之子孔白,字子上。除《說苑》中已闡述的思想外,《孔叢子》中子思之語還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學必由圣”,即學習的典范是圣賢,是圣賢的著述如《詩》《書》《禮》《樂》等,而其他的“雜說”包括諸子百家之言都是不夠格的。這其實就是后來唐太宗所概括的:“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保ā兜鄯丁こ缥摹罚?/P>
子思在教導子上時稱“先人有訓焉”,這個先人當指孔子。也就是說這些關于學習的理論和主張最早的源頭應該是孔子,經(jīng)由子思、荀子等人闡發(fā),《大戴禮》承之,可謂一脈相承。
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
執(zhí)政者執(zhí)政的根本,在于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對待人民,非常關鍵?!墩f苑·政理》有語云:“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保ā稊y手消除貧困 促進共同發(fā)展——在2015減貧與發(fā)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
這一言論,出自姜尚,即姜太公,是武王向太公請教治國之道時闡發(fā)。其具體內(nèi)涵,原文已經(jīng)解釋得非常清楚,故不憚其煩而引之如下:
武王問于太公曰:“治國之道若何?”太公對曰:“治國之道,愛民而已?!痹唬骸皭勖袢艉??”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奪,樂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國之道,使民之誼也,愛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務,則害之也;農(nóng)失其時,則敗之也;有罪者重其罰,則殺之也;重賦斂者,則奪之也;多徭役以罷民力,則苦之也;勞而擾之,則怒之也。故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SMALL>
姜太公所闡述的治國之道非常簡單,那就是愛民。但愛民的內(nèi)涵卻很豐富,要讓老百姓都有維持生活的生計,要讓農(nóng)民不失農(nóng)時,刑罰、賦稅適當,不要過度役使民力,要善于養(yǎng)民,不要使其不堪其擾?!墩怼菲幸粍t魯哀公問政于孔子的記載,孔子的回答是:“政在使民富且壽?!卑Ч唤狻?鬃咏忉屨f:“薄賦斂則民富,無事則遠罪,遠罪則民壽?!迸c姜尚之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真正貫徹上述治國之道并不容易。執(zhí)政者要有共情能力,要了解民生疾苦。周公教導周成王說:“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睂Υ蚊?,更要有敬畏之心,像殷中宗那樣,“治民祗懼,弗敢荒寧”(《尚書·無逸》)。
孟子也有不少類似的議論都很有名,如:“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薄袄衔崂?,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P>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世界之大,萬事萬物紛繁。處理問題,要抓其根本,掌握規(guī)律?!墩f苑·談叢》有語云:“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這里的“生”,當然有生長的意思,但首先是生存之意,若為無本之木,何談生長?道者,萬物運行之規(guī)律也。按規(guī)律辦事,方可成功。故孔子弟子有若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保ā墩撜Z·學而》)
就執(zhí)政者而言,這兩句話所闡發(fā)的道理需要特別注意。因為“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貴之;仁之所在,天下愛之;義之所在,天下畏之”。道德仁義應該成為執(zhí)政者的基本素養(yǎng)與行為準則。要牢記“樹高者,鳥宿之;德厚者,士趨之;有禮者,民畏之;忠信者,士死之”的信條,而以“屋漏者,民去之;水淺者,魚逃之”為借鑒。這需要執(zhí)政者有胸懷天下的格局和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要認真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保ā对谥泄仓醒胝尉值谑渭w學習時的講話》)
劉向《說苑》一書,富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值得我們仔細揣摩,認真學習。
欄目主編:王多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蘇唯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文學院
來源:作者:趙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