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歐陽修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年)
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和詩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歐陽修自稱廬陵人,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
六一居士來源
?。陀袉栐唬骸傲唬沃^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笨驮唬骸笆菫槲逡粻?,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謚號“文忠”.著有《歐陽文忠公集》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
簡歷
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進士;慶歷三年(1043),任諫官。為人耿直,敢于諫諍,在開明派范仲淹和守舊派呂夷簡的斗爭中,站在范仲淹一邊,受到排擠、打擊,屢遭貶官。晚年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文學地位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lǐng)袖。他重視人才培養(yǎng),積極推行詩文革新主張,提倡效法韓愈,在散文、詩、詞等各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的散文具有說理明白、平易流暢、委曲婉轉(zhuǎn)、情文并茂的獨特風格。他的《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這一文學形式。
著作
有《歐陽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書》(與宋祁合撰)等。
寫作背景
慶歷三年(1043),韓琦、范仲淹、富弼等執(zhí)政,歐陽修、余靖等也出任諫官。這時開始實行一些政治改革。從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相繼貶官開始,他們已經(jīng)被保守派官僚指為朋黨。此后黨議不斷發(fā)生,宋仁宗在寶元元年(1038)還特意下過“戒朋黨”的詔書。到了慶歷三年,呂夷簡雖然被免職,但他在朝廷內(nèi)還有很大的勢力。為了反對改革,以夏竦為首的一伙保守派官僚就正式攻擊范仲淹、歐陽修是“黨人”。
文章的意義
歐陽修當時擔任諫官,就在慶歷四年(1044)向宋仁宗上了一篇奏章,叫《朋黨論》,給夏竦等人以堅決的回擊?!杜簏h論》這篇著名的政淪文,在革新派與保守派的斗爭中,同樣是很有戰(zhàn)斗意義的。
原文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兇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稌吩唬骸凹q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奔q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后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后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倍扑焱鲆?。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嗟呼!治亂興亡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譯文
臣聽說關(guān)于“朋黨”的說法是自古就有的,只希望吾君能辨識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罷了。大體說來,君子與君子,是以理想目標相同結(jié)成朋黨;小人與小人,以暫時利益一致結(jié)成朋黨。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呵。
然而臣又認為小人沒有朋黨,只有君子才有。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小人所喜的是利祿,所貪的是貨財。當他們利益一致的時候,暫時互相勾結(jié)而為朋黨,這種朋黨是虛偽的。等到他們見利而各自爭先,或者到了無利可圖而交情日益疏遠的時候,卻反而互相殘害,即使對其兄弟親戚也顧不得,所以臣認為小人無朋黨。他們暫時為朋黨,是虛偽的。君子就不是這樣。他們所依據(jù)的是道義,所奉行的是忠信,所愛惜的是名譽和節(jié)操。用它們來修養(yǎng)品德,則彼此目標相同又能夠互相取長補短;用它們來效力國家,則能夠和衷共濟,始終如一,這就是君子的朋黨。所以做君王的,只應(yīng)該廢退小人虛偽的朋黨,而任用君子真正的朋黨,只有這樣,才能天下大治。
堯的時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黨,君子則有八元和八愷共十六人為一朋黨。舜輔佐堯,廢退四兇小人的朋黨,進用八元八愷君子的朋黨,堯的天下得以大治。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廷之上,彼此遞相稱美,互相推舉謙讓,共二十二人為一朋黨,舜一一任用他們,天下也得以大治。《尚書》上說:“紂有臣億萬,便有億萬條心;周有臣三千,卻只是一條心?!奔q的時候,億萬人心各不相同,可說是不成其為朋黨了,然而紂卻因此而亡國。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結(jié)成一個大朋黨,但周卻因此而振興。東漢獻帝時候,把天下所有名士都看成黨人而予以囚禁,直到黃巾軍起來,漢室大亂,這才悔悟,把黨人都予釋放,可是局面已經(jīng)無法挽救了。唐朝晚年,又逐漸興起朋黨的說法,到昭宗時,把在朝名士都殺了,有的還被投到黃河里,說是“這些人自稱清流,可以投他們到濁流里去(讓他們變成濁流)”。然而唐朝也即隨之滅亡了。
那些前代的君主,能讓人人各懷異心不結(jié)朋黨的,莫過于紂;能禁止、斷絕好人結(jié)為朋黨的,莫過于漢獻帝;能誅殺清流朋黨的,莫過于唐昭宗時代。然而都因此致亂而使他們亡國。而彼此稱道贊美、推舉謙讓而自信不疑的,莫過于舜的二十二臣,舜也并不懷疑他們且都予以任用。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譏諷舜被二十二人結(jié)成的朋黨所欺騙,反倒稱贊舜是聰明的圣人,因為他能辨識君子和小人呵。周武王時代,推舉他的國里臣子三千人合成一個朋黨,自古以來結(jié)為朋黨的,從人數(shù)之多與規(guī)模之大都莫過于周,可是周卻因此而振興,那是好人即使很多他們也總覺得不夠的緣故呵。
唉,這些治亂興亡的史跡,做君王的很可以引為鑒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