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跑馬地」這個名字,即使對于97年之前生活在內地的我來說,也并不陌生,因為在早年的港片和港劇里也算是個高頻詞。但真正對「跑馬地」有更為深刻印象的則是因為千禧年末上映(其實內地還是買的盜版碟)的「跑馬地的月光」(導演鐘澍佳還拍過姊妹篇「月滿抱西環(huán)」)。
影片講訴了同一時間發(fā)生在六個人身上的三段愛情故事。那時候青澀的張智霖和佘詩曼還是沒有長開的嫩臉。

后來有機會去香港了,我專程從繁華的銅鑼灣時代廣場向南步行十分鐘,到跑馬地重溫曾經(jīng)在熒幕上熟識的地標。

跑馬地的英文名是「happy valley」,直譯成中文就是「快活谷」(內地「歡樂谷」主題樂園的英文名也是「happy valley」)。



「快活谷」名字的后面原來是一段悲傷的歷史:1840年代初期,這里原先是一片沼澤,填平后,英國軍隊在上面蓋了一座軍營,由于環(huán)境惡劣,加上英國軍人不適應香港的濕熱氣候,許多人患了瘧疾(當時的人只知道是一種「熱病」),病死的英國軍人越來越多,附近逐漸形成了一處墳場區(qū)。為了紀念死去的同胞,安慰他們遠在英國本土的親人,英國人給這里起名叫「happy valley」,即「快活谷」。

英國軍隊搬走后,港英政府在這塊平地上建了一條賽馬跑道,開始進行英式賽馬活動,慢慢發(fā)展成為一座世界級的全草地賽馬場,這個地區(qū)的中文地名也變成了「跑馬地」。



1918年2月26日曾發(fā)生慘絕人寰的大火,死亡人數(shù)高達590人,
是香港歷史上死亡最慘重的意外火災

1918年跑馬地大火后修建的遇難者陵園
區(qū)內因為曾經(jīng)設有愉園游樂場,舊日跑馬地亦被稱為愉園,在跑馬地成立的愉園體育會因此得名,香港電車亦曾經(jīng)以愉園命名跑馬地電車站。

跑馬地是香港的英籍人士最喜歡安居的地點之一,除了景觀開闊,環(huán)境清幽,交通便利這些好處之外,我發(fā)現(xiàn)跑馬地的地勢呈平緩而高低起伏的坡道,和英格蘭綿延起伏的地形頗為相似,也許,對英國人來說,把家安在這里比較容易有家的感覺吧?

跑馬地是香港華洋和諧共處的典范,區(qū)內有中西式餐廳和酒吧;有天主教圣瑪加利教堂,佛教東蓮覺苑和印度廟;有日本人學校,法國國際學校,當然也有華語和英語學校;區(qū)內還有賽馬會、足球會和紀利華木球會等私人會所,會所內的英式體育運動比如英式橄欖球、壁球、曲棍球、地滾球都有相當數(shù)量不同族裔的擁躉。

東蓮覺苑
寸土寸金的跑馬地馬場周圍有猶太墳場、印度墳場、波斯墳場、回教墳場、主教墳場和香港墳場。

其中最有名的是天主教墳場大門外雕刻的對聯(lián),對聯(lián)上寫:「今夕吾驅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像是告誡正在馬路對面的跑馬場里聲色犬馬的人們,其實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

跑馬地適合慢慢步行去領略她的美和她的舊,游客從時代廣場南行穿過禮頓道,轉入黃泥涌道后,可以沿著電車軌道繼續(xù)向南走,不喜歡走路的游客也可以坐電車,幾分鐘就可抵達跑馬地電車總站。從跑馬地電車總站發(fā)出的電車有兩條線,分別駛向港島東北端和港島西北端。

黃泥涌道上的騎士酒吧
電車已經(jīng)為香港人服務了一百一十多年,當?shù)厝擞H切的稱呼它「叮叮車」,參觀完跑馬地以后,叮叮車會以最相宜的價錢(每人每程hk$2.30)帶游客游覽整個港島北面。

跑馬地電車總站
跑馬地有靜中帶旺的優(yōu)勢,由于沒有娛樂場所,因此人流不會復雜,而入夜后環(huán)境更寧靜清幽,不少權貴和藝人的私人屋苑隱藏其中(四大天王里除了劉德華,都住在這里,其他住在這里的藝人還有鄭少秋、鄭秀文、舒淇、容祖兒、何韻詩等)。

沿成和道、山光道及藍塘道有不少高級食肆及酒店,也是名人和明星常常出沒之地,因此亦常有狗仔隊在此出現(xiàn)。

- end -

藝術人文 | 興趣旅行 | 品質生活
* 新的藝術星球分享會微信群開通啦!
添加微信號:shenchenglian 邀您來尬聊!
(請備注來自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