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本文轉(zhuǎn)載自 熊貓潘
話說作為hbo的金牌美劇之一《權力的游戲》(后簡稱權游),歷時拍攝制作7年,每集制作費用高達600萬美金……其中第一季到第七季之間囊括無數(shù)美國電視獎項,捧紅了眾多明星,并且以令人想不到的發(fā)便當模式一路高歌躍進,經(jīng)久不衰(每個演員曾坦言在拿到劇本前都擔心這一季自己的角色是不是要掛)。
拉《權游》真的很享受,也很累,因為里面可以講的實在太多了,然后就無從說起了。下面不系統(tǒng)沒整理地跟大家說一些蠻有意思的點。
類型
《權游》的類型屬于歷史、奇幻、戰(zhàn)爭等等等等……服化部分具體參照《勇敢的心》、《斯巴達300》等等中世紀背景的影片,離不來閃光發(fā)亮的金屬鎧甲和破破爛爛掛在身上的布料,鮮有干凈的妝面,都是那種粗礪的勞動人民的美。當然《權游》的服化也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風格,包括北方更佳厚重的毛料,鷹巢的羽毛裝飾,野人的雪地迷彩服……
至于其中的美術、置景、道具部門……研究起來并不是一篇文章能涵蓋的范圍……我們就欣賞一下鐵王座就可以了……
所以說回《權游》類型的攝影風格,這類奇幻、魔幻黑暗風格的影片始終在西方國家非常受歡迎,其中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黑”(darkness),大部分場景都是low key lighting和back lighting,像擅長拍攝這類風格的dp人臉基本都在低曝和大量的鋪黑。
話不多說,拉片開始!
蠟燭
像美國金牌電視劇和電影的拍攝方式上并沒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制作方式的流程卻絕對不一樣,像電影中可能分制片中心和導演中心,但是這種大型系列電視劇占絕對主導地位是show runner(不知道中文叫啥),show runner決定著每一季的秀的制作方式,需要使用租用哪些器材軟件,聘用哪些導演和攝影美術等,像早期的《權游》還是傳統(tǒng)的每一集使用不同的制作團隊(像這一集用這個導演和攝影),后期的《權游》更多是由場地來使用不同的制作團隊(因為奔波于各個國家場地,更多是由場地來決定用導演攝影等)。
舉個有趣的例子,像《權游》的第一季,因為show runner想要做那種原始的、更貼近歷史的畫面風格效果,于是他們決定室內(nèi)照明都是用大量的蠟燭和火光來營造那種昏暗的黑暗風格。
(這張還可以看出cooke鏡頭的焦外光斑。)
后來因為制片人站出來指出“燃燒蠟燭花費了太多經(jīng)費”……所以之后的《權游》室內(nèi)都有所改變,以窗光為主從而大程度地避免了蠟燭火光的“鋪張浪費”。
后期《權游》室內(nèi)大量以窗戶光束來營造氛圍,大幅度降低了蠟燭的消耗率。
pix system
像上面所說,這種涉及到多國多地多人合作拍攝的電視劇,如何做到風格還有元素的統(tǒng)一不違和呢?《權游》在各個導演和部門老大之間使用了pix system來進行同步的創(chuàng)作交流。
pix system擁有類似印象筆記中的共享筆記這樣功能的一款電腦端軟件,其業(yè)界的保密性和高使用同步率使得一下大型的電視劇制作都訂用此軟件來達到不同地點創(chuàng)作進行交流的同步性。相對封閉的社區(qū)環(huán)境讓這個軟件相當神秘(一般是制作人訂制pix的服務,然后分配給各部門創(chuàng)作者賬號密碼)。
剪影
營造黑暗風格的不可少的手法之一,《權游》也一樣,大量的過場黑鏡頭,用剪影來敘事,當然此間窗戶光源的位置尤為重要。有的同學擔心這種剪影鏡頭看不清表演怎么辦?其實在拍攝長篇敘事電影當中,鏡頭光比的銜接是可以cheat(借)而毫無違和感(一般觀眾不會發(fā)現(xiàn)),因為觀影體驗為主導的原則下,需要看清的地方讓觀眾看清,看不清的時候沒關系有氛圍就好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根據(jù)鏡頭設計的特性,其實遠景本身看的重點就不是演員的臉,因為演員的臉在畫面中很小,就算你上了光因為尺寸問題,視覺上大多數(shù)觀眾還是會忽略演員的面部而去看環(huán)境(視覺習慣),所以這里的遠景整個處理成剪影,突出了地牢昏暗的氛圍。
這里是銜接的中景鏡頭,好了,其實這里先借了位置(上圖這個人并沒有走到蠟燭前),然后通過借位的燭光給演員輔光,看清了整個面部,請開始你的表演。
這就是在處理全景的光線的時候,很多人一上來就給了一個光,然后開始費勁兒地去壓黑背景啊,墻啊,擋啊擋啊,還是不美不自然。怎么壓不黑,怎么沒層次,怎么做不出電影感,是因為很多時候你沒有搞清楚一些觀影的邏輯關系和習慣,所以你拍攝的畫面在設計的時候不是連續(xù)性的,在拍攝的時候連續(xù)性和理念性的東西往往在背后起到了很重要的支撐作用。
再來看一組例子:
這里不光是窗戶入鏡,還有壓黑后出來的光束,高對比的影像,還是人物在畫面中的尺寸,其實無論打亮和不打亮,觀眾都看不清楚誰是誰,但是心里卻又知道誰是誰。由于心里知道了誰是誰,亮不亮其實真的無所謂了。
然后下一個鏡頭的輔光補得非常小心(不像上一個有燭光借位),保持著高對比的同時讓人看得清演員的面部又沒有丟掉暗黑的風格,當然這都是dp的選擇,還有品味問題,只是我想強調(diào)的是全景切近景的時候初學者會被告知“保持一致光感”,高階一點的會開始打破規(guī)則融會貫通。
棚拍吊頂
我在國內(nèi)拍攝的時候遇到的百分之八十的燈光師,也不知道哪里學來的,不管進棚拍什么,先就喜歡吊個頂光把場景打亮,然后再做窗戶光和人物對比光。而我在國外遇到的棚拍,非常少有從頂上下一個光去提散射的。然后出來的效果當然非常不一樣。我常常在思考這個問題,室內(nèi)的戲我經(jīng)常在猜想是不是我們國家的家居照明方式和國外的不一樣而影響了我們的視覺觀念。
像我們家里一樣,非常常見的一定是從天花板下來的各種吊燈光源,而國外很多房間天花板上都沒有燈,有時候燈座的位置都沒有。普通老百姓晚上都是落地燈、臺燈、蠟燭等方式照明,很少有國內(nèi)那種從天花板上來的燈火通明(當然頂燈也有啦)。
anyway,謎一樣的不同棚拍方式造就了謎之不同畫風。
(沒有黑哪個劇的意思,舉個例子)
《權游》的棚拍以自然主義為主,沒有吊頂散射去破壞畫面的對比,有的美術老師會生氣,做得那么好全黑掉了看不見了啦。
室內(nèi)日戲棚拍,這一組屬于喬大帝春風得意的時期,黃面處理成金黃陽光色調(diào),暗示著他的嬌妻和如日中天的皇朝,輔光有可能是木板彈起來的,有的老外dp喜歡用松木板來反彈主光,增添太陽的暖性。
同樣是室內(nèi)日戲棚拍,這一組在國外絕比屬于“拍攝事故”了,攝影要被叫去談話了。三顆連續(xù)性鏡頭,沒有一顆看得見。
就算是近景,也只有一絲(請體會一下什么叫一絲……)冷光包著演員的面部。
然而,這場戲是倒霉的瑟曦皇后剛剛自己搬石砸腳地游完街,雖然一顆炸彈解決了內(nèi)部宗教叛亂,但是失去了自己的寶貝兒子后的心情。就算看不見演員的表演,這個室內(nèi)日戲營造著瑟曦吃了翔一樣的落寞心情可見一斑。
再來看看下面幾個很容易被處理成頂光照明的場景:
吊頂?不存在的。
拱門
david mullen, asc曾經(jīng)說過,拱門這種建筑形式之于攝影來說簡直是油畫般美麗的存在。拱門在畫面中不但增添了弧度的線條元素,明暗的天然區(qū)分,像火車隧道一樣,極大地增加了畫面的深度(depth)。來體會一下:
看不清臉的敵人
有時候,看不清比看得清更具威懾力。
頂著上帝光環(huán)要來折磨你的修女。
追到門口不曾放棄的殺手。
長鏡頭
好的攝影離不開調(diào)度、表演的配合,下面舉簡單的兩個小長鏡頭來欣賞一下《權游》的處理方式:
兩人拋棄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逃到了新的國度準備大展拳腳。鏡頭開始慢慢推近。小惡魔提到需要人的輔助的時候,鏡頭焦點隨著小惡魔的回頭給到了varys。看varys俏皮地反應。
隨著小惡魔看完varys一眼轉(zhuǎn)回頭看向前方,鏡頭繼續(xù)推近,焦點回到了小惡魔并且構(gòu)圖以小惡魔為主宰地位,背景虛焦部分varys得意的表情。
一個dolly in的鏡頭配合表演和轉(zhuǎn)焦就交代了二人默契和同盟的建立。
看看另外一個長的固定鏡頭:
畫面正對窗戶,t大帝利落地脫下了皇冠,觀眾還沒反應過來,注意力依然被上場戲的爆炸吸引,看著背景里爆炸燃燒的教堂,感覺t大帝晃了一下就離開了畫面:
在t大帝離開畫面之后畫面空了6秒之久,除了遠處的滾滾濃煙,鏡頭并沒有切換,利用了“演員離開畫面后觀眾不安和焦急情緒”,6秒!那么久!
后來t大帝回來畫面中間,1秒不到就利落地縱身跳下,觀眾驚呼,一代鐵王座的主人又領了便當??梢娭?秒的鋪墊多么奏效!
對切
《權游》在對話戲的處理上并沒有花樣百出,有時候倒蠻中規(guī)中矩的,有時候會有點奇怪。po一組我很喜歡的對切,三傻和小指頭結(jié)尾:
謝謝觀看!
「往期回顧」